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度鬼传最新章节列表 » 第六十九章 道 (1/4)

第六十九章 道 (1/4)

文/禹步红尘
度鬼传 | 本章字数:134.75万字 | | 度鬼传txt下载 | 度鬼传手机阅读

大舅和我听了好办天的古曲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座书院里可真是不一般,早就听说过这香港留下来的传统的东西很多,现在看来还真不假。

不过我又想起这《酉阳杂俎》来,这里面的学问不仅仅是像大舅说的那样神怪志异,而里面“道”的精神尤为重要。说起“道”,那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反正从小的时候和师兄师姐一起听师父就讲过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和故事,直到现在,自己还印象深刻呢。

说到道,首先就要说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也有自己的思想,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那么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

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登位后称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写道“以土德王,故号黄帝。”其在位期间草创了各种文化,故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晚年时因发现自己的衰老而苦恼,后来和浮丘公的谈话中得知“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寻长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听说崆峒山住着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岁的神仙广成子,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方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后为救百姓而要炼丹,在铸鼎鼎成时,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时,在方士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

(快捷键 ←) 上一章:第六十八章 云水禅心章节列表下一页:第七十章 鸟亦有道(1/4)(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