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幻之盛唐最新章节列表 » 第三百八十六章 又见诲人不倦 (2/3)

第三百八十六章 又见诲人不倦 (2/3)

文/猫疲
幻之盛唐 | 本章字数:1963.64万字 | | 幻之盛唐txt下载 | 幻之盛唐手机阅读
身价随着憎恶程度的积累,已经被抬到和那位口蜜腹剑的弄璋宰相李林甫相比肩的高度,尽管出入必有大队的卫士拱护左右,但想他死掉的人,还是前赴后继的发动刺杀。

“所以俗话说,创业容易守成难,”

“开辟一个新朝,往往是大乱后的大治,开国帝王在百难中还有两个难得的优点:一是百姓思定,多年大乱,百姓民不聊生,只要有人可以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他们一口饱饭吃,他们才不管这个人到底出身哪里,为人如何;二是上一个朝廷的统治阶级被彻底洗牌,大量的空位置等着替补,这也是吸引人才汇集的核心原因。”

“战乱中兴的帝王在这两点上恰恰是弱项,国家战乱就是国家衰败的预兆,黎民对于这样的朝廷多数抱着幸灾乐祸的观点,希望它倒下去。而原有的门阀阶级又不愿意放弃既有利益,地方主义盛行,各地门阀豪族纷纷自立以谋取更大的权力。这两点往往是导致一个庞大王朝在短时间内迅速土崩瓦解的核心原因。”

“这也是许多君王宁愿抱残守缺,守得生前之治的缘故,因为经年日久积累下来的政权体系和格局,已经不是简单的皇命,就可以动摇的,非有大才大魄力者,难以为之,因为他们每做任何一个改变,触及的可能是自下而上巨大的利益体系。”

“再给你说说施政把。”

“你可知世人都叫我倡导功利主义之首恶,败坏世风,不知廉耻、人心不古。但实际我的军管治下,要比其他人过的好,为什么”

“因为他们搞不明白,好高骛远,谋划长远,那是身在其位朝堂中大人们的专利,作为统治根基的斗升小民,出于自身和环境的局限,却只能看的到眼前和实际的东西。”

“如果你仅仅为了所谓的一厢情愿的理想,去牺牲他们的眼前,去换取你所谓的长远,再好的心思,也很容易变成扰民破家之策。”

“这其中,又有个得失的道理。”

“当年汉武北逐匈奴,消弭边疆之祸,是民修养生息,被颂为英主。而同样是发兵平西域而取天马,却被后世议为劳民伤财,为什么。”

“就是因为他倾动国力,所做的事情,不过是给自己丰功伟业上锦上添花而已,而对死伤累累的将士来说,对无数奔走输送的官吏来说,对承当赋税亿万子民来说,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么,没有。这是一桩成本远大过实际的收益的亏本买卖。,”

“不要说什么明犯大汉者,虽远必诛之。口号再响亮也难抵民生苍白凋零。口号当不得饭吃,解决不了冷暖。扬威西域,也仅仅是扬威西域而已。未得寸土,也未获斗黍,一个天朝的体面而已。所谓的武功,也不过是君王逞私欲的产物。”

“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但一旦用之,就必须有所获。就食于敌国百姓也好,以杀戮为耕作其国土也好,劳师付出必有所获,所获大于付出,而且不仅仅利于君王,亦受益于将士、官吏、百姓,这才是武运昌盛,国家越战越强之道。斯暴秦,以虎狼之势,席卷天下。多赖此,所谓军国主义之路”

说到这里,喝了一口他亲手奉上的新茶,润了润喉咙。却见内长史温哲站在不远处,直到我们停止谈话,才走上前来。礼数周致道

“见过太孙殿下。”

“恩,你去看,书房里有新刊的物理志和泰西古战记。”

打发走小正太后,我对温哲道

“又出什么事了。”

“南平社驻京办的人被抓了,罪名是私自积钱。”

“积钱。”

我挑了挑眉头,早知道会有人下手,没想到居然这桩罪名。

唐朝铸钱数量偏少,且呈下降趋势,这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正呈相反态势,构成了钱币紧缺的重要原因。由于铜料缺乏,官铸钱数量锐减,使问题愈来愈严重,再加上官吏、富豪囤积和佛寺用铜造像,使钱币流通量愈加减少,再加上战乱,朝廷北方的诸钱监几乎荒废停顿,事情进一步恶化,打战打到后期,西北朝廷甚至发现没有足够的铜钱可以发给将士,而让剥皮御使想办法去搜刮江南。新造的官钱成色也变的越来越差,面值却越来越大。

为摆脱钱重物轻的钱荒问题,西北朝廷就曾下诏禁止民间私积铜钱,富家积钱五千贯处死,王公大臣积钱受重罚,钱没入官。又鼓励民间相告,到后来,察事厅成立,这成为他们敛财的一个手段。这也成为促成各种经营飞钱的庄号,大兴其道的原因之一。

战争的确是好东西啊,虽然无数文人义士口伐笔诛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忧国忧民谴责之,但却有从另一方面无比艳慕,能够通过军功取得名位的捷径,如果不是这场战争,象我这个年龄就赐开府的不是没有,但只能是刚成年宗室亲王、嗣王之类。

话说回来。

云南城的铜产量一出来,那些曾经质疑维持南平府的声音就彻底无言了。仅去年底到今年几个月,就输剑南精铜料十一万斤,这还是刚刚恢复生产的部分官矿,不包括那些私矿和境外交易。其他未正式列入官方的金、银、锡、铁、铅只属,更是产量无算。

要知天宝年间,举国官方的产出“岁采银万二千两,铜二十六万六千斤,铁二百七万斤,锡五万斤,铅无常数”。因为缺铜的限制,天宝年间(742—756年)全国钱监及钱炉岁铸32.7万贯,这已经是唐朝铸钱的最高记载。

(快捷键 ←) 上一页:第三百八十五章 多事之晨(2/3)章节列表下一页:第三百八十七章 麻烦还是麻烦(2/3)(快捷键 →)